
清晨的波克罗夫斯克,浓雾裹着硝烟,在断壁残垣间缓缓飘荡。乌军第425团“斯卡拉”突击队踩着碎砖瓦砾,悄悄穿过市中心废墟,最终在一座只剩半边墙的建筑前停下——那是曾经的市议会大楼。
几名士兵迅速冲上楼顶,一把扯下那面残破不堪的俄罗斯国旗,换上了蓝黄相间的乌克兰国旗。这一幕发生在11月初,虽然几小时后俄军可能又会杀回来,但那一刻,旗帜升起,意味着这座城市还没有彻底沦陷。
其实,波克罗夫斯克的战斗已经打了好几个月了。俄军在这里集结了大约15万人,占他们在整个乌克兰战场兵力的五分之一,还动用了4个海军陆战旅和大量装甲部队,从北、南、东三个方向包抄,想一口吞下这座顿涅茨克的关键城市。
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几乎天天泡在前线,他直言不讳:“敌人正在发动一场战略级进攻,目标就是拿下整个顿涅茨克。”
这场仗打得有多激烈?光是10月份,波克罗夫斯克方向就爆发了276场战斗,平均每天近9次交火。最夸张的一天,俄军发起了整整100次攻击。而这一切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无人机彻底改变了战争规则。
现在,三分之一的前线战斗都集中在这个区域。乌军士兵说,俄军玩的是“小股渗透+无人机引导”的新套路——他们骑着摩托车或全地形车,在雨雾中快速穿插,试图钻进乌军防线的缝隙里。
不过乌军也不是吃素的。靠着更灵活、更多样的无人机系统,他们在10月干掉了超过8000名俄军士兵,占当月总战果的四分之一。
这些无人机不仅能侦察、打击,还能挂上扩音器,对着俄军阵地喊话劝降。有些被围困的俄军小队,真的就这么投降了。
现在的波克罗夫斯克,90%的区域都成了“灰色地带”——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谁也说不清哪块地盘到底归谁。俄军大概控制了30%,乌军守住20%,剩下的一半,基本靠无人机盯着。
市中心的争夺尤其惨烈,第425团能一路打穿城区夺回市议会,本身就说明:没人真正掌控这座城市。
南边的情况更糟。俄军在Shakhtarske和Sonyachne一带集结后,正猛攻波克罗夫斯克与米尔诺赫拉德之间的村庄。
这些地方早就成了拉锯战场,街道上枪声不断。乌军承认,像达钦斯克、利西夫卡这些村子,守了一年多的部队现在连补给都送不进去,随时可能被合围。
总统泽连斯基最近亲自去了前线,对记者说俄军“没能突破防线”,但也坦承“我们的处境非常艰难”。瑟尔斯基说,总统的到来极大提振了士气。
与此同时,乌军也在拼命练兵——新兵训练从原来的几周延长到六周,课程里加了电子战、反无人机操作和战场急救,全是实战急需的技能。
说到优势,乌军最大的王牌还是无人机。他们不仅用它打击敌人,还专门瞄准俄军的指挥节点、操作员和后勤设施,精准“斩首”。
更绝的是,这套体系背后还有大量民间志愿者和科技爱好者参与——有人改装商用无人机,有人测试新型载荷,整个国家像是一个巨大的战时创新实验室。
后勤线同样命悬一线。俄军拼命想切断通往波克罗夫斯克的补给通道,尤其是经过赫里希内村的那条路。乌军情报总局甚至出动特种部队,配合至少两架黑鹰直升机搞了一次空降突袭,硬是把阵地抢了回来。
目前,北部的补给线已部分恢复,弹药得以运入,几个关键防御点暂时稳住了。后方还建了3道防线,另外2道正在加紧施工。
瑟尔斯基不断向西方喊话:我们需要导弹、防空系统、电子战装备——“这是最高优先事项。”
好消息是,白宫最近支持欧盟动用被冻结的俄罗斯资产中的1850亿欧元直接援助乌克兰,这意味着援助模式正从“只花利息”转向“动用本金”,力度明显加大。
波克罗夫斯克之战,已经持续了1358天。这座战前只有6万人口的小城,如今成了俄军新一轮攻势的起点。
乌军高层决心死守,因为一旦失守,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乃至克拉马托尔斯克—斯洛维扬斯克城市群都将暴露在俄军炮口之下。有人甚至说,这里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巴赫穆特——用空间换时间,用消耗拖垮俄军。
有意思的是,一名被俘的乌军士兵亚历山大·阿夫拉缅科在俄方发布的视频里说:“根本进不去波克罗夫斯克,那边爆炸不断,死人遍地……建议一下船就投降,找最近的俄军,还能活命。”
这话听着扎心,但也反映出部分前线士兵的心理极限。
另一边,乌克兰也没闲着。他们刚研发出一款叫“火烈鸟”的巡航导弹,射程高达3000公里,速度900公里/小时,载弹量超一吨——比美国“战斧”射程远一倍,炸药多一倍,成本却差不多。
据说部分发动机零件还是从垃圾场挖出来的。这种“土法炼钢”式的创新,恰恰体现了乌克兰在绝境中的韧性。
眼下,波克罗夫斯克和米尔诺赫拉德的战斗仍在继续。俄军攻势未停,但每次都被乌军死死顶住。第152独立猎兵旅的军官柳博米尔·扎伊卡说得实在:“局势很困难,但我们控制得住。”
这场战役,很可能决定顿涅茨克的命运。瑟尔斯基亲自坐镇,但没人敢打包票——到底是彻底清剿俄军、守住城市,还是边打边撤、以退为进?天平摇摆不定,胜负,或许就在下一波浓雾散去之后。
金多多配资-配资门户资讯-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-北京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