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只乌鸦,扯下旗帜。谁会想到,那怪诞一幕,竟是混乱降临的第一个音符?2023年5月,这则流传网络的视频,任由人们浮想联翩,或视作不祥预兆,或仅当动物本能。可如今回看,它却像一场意味深长的序曲,预示着随后一连串的失控与动荡。
以色列,这个常在国际叙事中与“民主自由”挂钩的国家,其内部深处却涌动着强大的宗教信仰。犹太教“上帝特选子民”的信念,对《旧约》圣经的坚信,不仅塑造了民族认同,更深刻地影响着其国家意志与对外行为。
2019年,以色列驻联合国代表在国际舞台上援引《旧约》为历史“地契”,试图以此论证对巴勒斯坦地区的权利,这番举动,在许多观察者看来,带着鲜明的宗教神权色彩,将神圣文本直接介入到现代地缘政治的棋局。
一个国家,两种面孔:信仰与现实的撕扯
犹太民族历经千年漂泊,数次大流散的历史塑造了其强烈的归属感与复国渴望。复国运动本身就交织着宗教的感召,其中对“弥赛亚降临”的期盼曾是凝聚人心的重要力量。二战期间的深重灾难,无疑为犹太复国主义赢得了全球的广泛同情与支持,促成了现代以色列国的建立。
然而,这个诞生于苦难的国度,在复杂的地区熔炉中,似乎并未能将历史的痛楚转化为对其他弱势群体的共情与包容。相反,凭借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与持续的外部援助,以色列选择了与邻为壑的路径,尤其是对巴勒斯坦人民的长期压制,数十年来,边境线上硝烟未曾真正散去,“治安战”成了常态。
这种内在的矛盾——现代民主框架与古老宗教叙事的交织,对自身历史苦难的铭记与对当下弱者的铁腕——构成了理解以色列复杂性的重要维度。它是一个寻求正常化的国家,却又常常在关键时刻援引超验的信仰。它渴求国际社会的认可,却又时常以“特选”的姿态面对世界,这种拉扯,是其强大力量的来源,也是其深层困境的根源。
边界燃起烈焰:安全神话的轰然倒塌
2023年10月,平静被骤然撕裂。一场在加沙边境附近庆祝犹太节日的音乐节,本应是欢乐的海洋,却瞬间沦为炼狱。哈马斯发动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突袭,造成以色列方面大量人员伤亡和被掳。
事发经过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疑云:以情报能力著称的以色列,为何未能预警其眼皮子底下酝酿的如此大规模行动?音乐节选址紧邻被其视为“恐怖组织”控制的区域,是否存在致命的安全疏忽?这些疑问,至今仍是笼罩在冲突爆发之上的迷雾。
以色列的反应迅速而激烈,展现出其作为军事强国的动员力。短时间内,数十万预备役被召集,剑指加沙,誓言“解救人质”并“彻底铲除哈马斯”。一场铺天盖地的舆论战随即展开,西方媒体的焦点集中在哈马斯的“暴行”上。
然而,以军在加沙的行动模式——对可能藏匿人质的区域进行无差别轰炸——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强烈质疑,被批评为并非真正“解救”,而是冷酷的“解决”。加沙地带在持续的空袭中,建筑被夷平,生命被吞噬,化为一片焦土。尤其令人痛心的是,大量平民,特别是妇女和儿童,成为轰炸的牺牲品。当被问及攻击学校、医院等民用设施时,以色列方面则坚称这些地点被哈马斯用作军事掩护。
地面部队进入加沙后,关于以军行为的指控如潮水般涌来,包括射杀平民、故意破坏生活设施,甚至出现侮辱性的行为。对此,以色列官方的辩护显得格外刺耳,他们坚称以色列国防军是“世界上最具道德的军队”,并将国际社会的谴责斥为“反犹主义”。
这种强硬、拒不接受批评的姿态,在联合国就巴勒斯坦入联投票时的表现尤为极端:当决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后,以色列代表竟当场将《联合国宪章》副本摔碎,其外长更是宣称联合国已“无关紧要”。这种近乎“怼天怼地”的态度,使得以色列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。
自二〇二三年十月以来,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已造成数万人死亡,十几万人受伤,医疗系统彻底崩溃。这种规模和方式的打击,被部分舆论贴上了“新纳粹”的标签,与以色列长期以来标榜的“文明灯塔”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,令人错愕。
战火烧回本土:“铁穹”下的不安之夜
正当加沙的硝烟久久不散之际,战火却意外地在另一条战线上烧了起来。2024年6月,据称以色列对伊朗发动了大规模空袭,造成伊朗军方人员伤亡。伊朗的报复紧随其后,导弹雨点般袭向以色列腹地,特拉维夫、海法等重要城市都未能幸免。
那个曾被誉为“最安全家园”的神话,在饱和攻击面前第一次显露出裂痕,“铁穹”防御系统虽有所拦截,却也并非万无一失。
此时,以色列官方的表述开始透出微妙的变化。以色列国防军在社交媒体上发文,描述数百万国民在伊朗导弹袭击下躲入避难所的景象,呼吁世界不能对此沉默。以色列驻外使领馆也纷纷发声,强调己方行动的“精确性”和“自卫性”,指责伊朗“盲目”攻击平民。
然而,这些辩白,在他们自身于加沙造成的巨大平民伤亡背景下,显得多么苍白无力。内塔尼亚胡总理虽承认国家经历了“闪电战”,甚至自己的家庭也受到了波及,但他试图安抚人心的言语,似乎未能平息国民日益增长的不安。
一个长期以来深入人心的神话——战争时期以色列国民万众一心、海外犹太人踊跃回国共赴国难——在此轮冲突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。以色列当局曾发布禁止国民出境的禁令,但这未能阻止大量民众想方设法逃离,涌向塞浦路斯等地寻求避难,往返机票价格因此飙升。这一幕,与70多年前“出埃及号”邮轮载着犹太难民驶向巴勒斯坦寻找希望的场景,形成了何等讽刺性的对照。
当年那艘船上悬挂的横幅写着:“德国人摧毁了我们的家园,请你们不要摧毁我们的希望”,而如今,昔日的受难者,却似乎在重演着某种悲剧的循环,他们的行为,反倒在摧毁着许多人的希望。
精英流失与未来的叩问
冰冷的数据,描绘出国家肌体正在承受的损伤。自冲突爆发以来,已有数十万以色列人离开国土且迟迟未归,这其中包括大量医生、科技人才及其他领域的优秀人士。正如诺贝尔奖得主亚伦·切哈诺沃所指出的,精英阶层正因为对国家未来感到黯淡而加速外流。
建国不过七十七年的以色列,正再次发现自己陷入某种地区“公敌”的困境,而其赖以自豪的军事神话,也出现了难以忽视的裂痕。
这场由一系列复杂因素促发、却在加沙被极端化的冲突,如今正让以色列自身吞下苦果。当长期扮演攻击者的角色,在新的形势下也可能沦为被攻击的对象。当曾被视为铜墙铁壁的“铁穹”也不再万无一失。当国民选择用脚投票,逃离他们曾经视为安全的家园——以色列长期奉行的强硬路线和对国际规则的漠视,正带来难以估量的反噬效应。
战争仍在持续,混乱仍在蔓延,内塔尼亚胡当局以及其所代表的政策,带给以色列的或许不仅仅是眼下的伤痛,更可能是对其生存根基与国家走向的深层动摇。两年前那只扯下国旗的乌鸦,它的形象在今天看来,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怪事,而更像是一个令人不安的象征,指向一个充满变数与挑战的未来。以色列的明天,悬而未决。
金多多配资-配资门户资讯-股票配资是什么意思-北京正规股票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